同程网求生记:与巨头搏 与流量斗
紧张、焦虑、如履薄冰。这是同程网创始人吴志祥与携程、艺龙等行业巨头 5年抗战 的切身感受。携程的任何风吹草动、一条花边新闻,都会让吴志祥的神经高度紧绷。将国内上市作为首要任务、苛求利润的同程,一直在巨头的视线之外 潜水 式发展。
终 于,同程网决定暂定IPO, 联姻 腾讯。吴志祥要把同程压抑已久的潜能释放出来。 这轮融资之后,两年之内不会再关注竞争对手的举动,而是关注用户体 验。 吴志祥所谓的 融资 ,是指2014年情人节公布的腾讯领投,博裕、元禾跟投的5亿元。拿到目前国内传统OTA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之后,一向低调的 同程网开始高调浮出水面。
避开巨头
吴志祥也算师出名门。他毕业于苏州大学旅游专业,教过 书。后在苏州一家旅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2001年进入阿里巴巴,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起,成为阿里第176号员工。当年的阿里巴巴处于探索盈利模式的阶 段,刚开始做 中国供应商 这款产品。想法、创意颇多的吴志祥给马云写了一封邮件,提议做旅游B2B业务,但并未得到回复。
于是,吴志祥选择辞职,与同学、老师共5人一起,拿出几百元启动资金,在苏州大学一间1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开始自主创业。同程网上线于2004年,之后在旅游业内小有名气。两年后,当吴志祥站在《赢在中国》舞台上时,作为评委的马云一眼认出了自己曾经的下属。
当 时的马云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人物。尽管师出阿里巴巴,同样做着B2B模式的吴志祥并不认为自己是互联网创业者。他理解的互联网创业专属于两类时髦人 士:一类是李彦宏、张朝阳等海归精英,他们对美国市场极其熟悉;第二类人是蔡文胜等草根精英,非常清楚互联网底层的游戏规则和用户需求。而对于像自己这种 远离互联网氛围浓厚的北、上、广,偏安苏州一隅的无名小卒,似乎只有眼羡的份儿。
当时对很多默默无闻的草根创业者来说,可能得烧高香才可能和熊总(熊晓鸽)、马总(马云)这样的大人物见上一面吧? 吴志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如此幸运,有机会站在CCTV舞台的聚光灯下,与马云、熊晓鸽、阎焱等创投圈的多位大佬如此近距离地频繁互动。
没有参加创业大赛之前,对做大商业模式、创业、融资等完全没有概念。以前看待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企业的融资、上市,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隔着玻璃看别人吃火鸡一样,跟我们不相干。 吴志祥用 很开心、很满足 形容2005年之前进行B2B创业时的感受。
当时,同程网卖旅行社名片的B2B已经做到行业第一名。 每年挣的钱养活团队外还有结余,没敢想过做B2C,因为太烧钱。
也就在那时,吴志祥才知道,商业模式这个 高大上 的词汇,其实就是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 如何赚钱 。吴志祥开始深刻反思:卖旅行社企业名片尽管能赚钱,但缺乏想象空间。一回到苏州,吴志祥就做出一重大决定,准备寻求一笔大规模融资,将旅游生意做大。
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凯风创投(现已并入元禾控股)的到来,终于让吴志祥做B2C的想法如愿以偿。一笔1500万元的投资很快到账。这对当时的吴志祥来讲绝对是天文数字。他顿时有了底气。 这么多钱就像永远花不完的,可以尝试一下做B2C模式了。
草根团队缺乏国际视角,压根看不懂国外的商业模式,唯一能搞清楚的B2C只有已经上市的携程和艺龙。但吴志祥并没想着模仿携程的B2C,而是要在原有B2B 业务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即把采购来的酒店、机票直接卖给同程固有的两三万家旅行社。吴志祥明白,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B2C,而更像现在所谓的B2B2C模 式。
他算了一笔账:同程有现成的2万家旅游资源,即使平均每个旅行社每天在同程网只采购一笔酒店订单,一天起码能成交2万个订单。该模式的好处是:因为B端的旅行社资源已经相对牢固,而C端也不需要推广,由旅行社代劳,能低成本运作。
信息首发:同程网求生记:与巨头搏 与流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