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场配备“急救神器” 无医护人员也能实施心肺复苏
AED是一个长288毫米、宽210毫米、高80毫米、重量2.3公斤的“小箱子”。集精密机械、检测传感、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五大领域的技术于一身。
据深圳商报报道,在深圳机场机场值机区墙上等显眼位置,多了一些标有“AED”字样的箱形小设备。这到底是什么呢?
深圳机场配备“急救神器” 无医护人员也能实施心肺复苏
AED是英文Automated ExternalDefibrillator的缩写,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资料显示,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用AED除颤。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心肺复苏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抢救手段。
深圳机场这些AED,今年1月才完成安装。从去年12月起到今年1月,安装了85台AED。这些AED主要分布于航站楼二楼、三楼、四楼的值机区、安检区、贵宾厅及五楼餐饮区等区域。深圳机场由此成为深圳首个配置AED设备的公共交通场所。如此大规模的配置,在全国机场中尚属首家。
安装这些AED究竟有什么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平均每年高达54万例。其中,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深圳机场安装的这些AED,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研制的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急救医疗设备,被人们称为“急救神器”。
据来自安装了这种设备的海口美兰机场发布的信息显示,2014年11月25日,一名年轻旅客在海口美兰机场国内航站楼A号门突然意识丧失。机场工作人员迅速反应,对病人实施了心肺复苏及利用AED进行除颤等救治。经过40多分钟的抢救,工作人员成功挽回病人生命。
AED究竟是怎样一种设备?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监测患者心律、并施以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的医疗设备。它可提供全程智能语音帮助及智能动画视频指导,即使普通人也能很快上手操作。通过使用就近的AED设备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能够在医护人员到达前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它主要布置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以供公众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使用。
有望成公共场所标配
人们也许会问,如此神奇的“急救神器”为什么在国内公共场所并不多见?
加速发展AED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AED配置的法律,二是“好心人法”。关于AED配置,目前,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已经明确立法。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他们的法律规定,商场、银行、学校、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必须配置AED。用AED对陌生的病人展开急救,如果急救不成功病人家属找施救者麻烦怎么办?施救者要不要承担责任?为此,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出台“好心人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出台全国统一的AED配置法律不现实,因此各地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受制于这种法律现状,中国目前公共场所配置的AED总数还不到1万台,每10万人不到1台。
可喜的是,各地政府的相关意识正在迅速提升。例如海口市已有了“好心人法”,深圳也已有了类似于“好心人法”的见义勇为条例,北京、上海、杭州已经出台类似于“好心人法”和在交通枢纽,学校等主要公共场所配置AED的院前急救条例;深圳、江苏、大连等多个省市即将出台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相关立法。根据这种立法现状,迈瑞还为AED购买了产品质量险和社会责任险,以此为施救者提供风险保障。
最新消息显示,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其中,“好心人法”条款修定为:因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全国性“好心人法”终于落地了。
- 深圳机场安检有新规!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到机场
- 深圳机场今年新开加密国际航线19条
- 深圳机场可享全流程自助乘机新体验
- 深圳机场昨迎转场三周年
- 广深沿江高速将连通深圳机场 已向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申请
- 新航季深圳机场周航班总量及国际航班量创新高
- 10月起深圳机场提前登机 旅客最好提前2小时到机场
- 深圳机场汽车站
- 深圳机场开启双跑道独立运行 飞机可在两条跑道“比翼齐飞”
- 深圳机场将新开多条国际航线
信息首发:深圳机场配备“急救神器” 无医护人员也能实施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