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就没有深圳今天和未来的辉煌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召开“实施‘三十证合一’信息共享暨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除了发布“三十证合一”改革措施外,还透露将推行另外四条措施,具体为:在商事登记中引入实名核身技术、推行人脸识别自助发照、实行“深港通—注册易”港资企业服务新机制、实行个体户微信办照。这一重磅消息公布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十证合一”——光是这个数字就令人惊叹。这“三十证”过去要到14个部门分头办理,现在在一个窗口就可办理好。今年年底前,还可能上线移动端商事登记,个体户有望通过微信来办理证照。办理证照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方便管理,但长期以来,过于繁琐的程序和隐匿其间的种种潜规则令人“闻办证色变”,一些程序本身异化为社会梗阻,非但未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反倒掣肘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排名第78位,这样的位置同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家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对此,李克强总理曾直言不讳:“如果横向比较,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政府机构和官员习惯于“抓项目”,事无巨细都要一管到底,说到底,这背后其实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在作怪。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推动政府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前不久,新华社发布了《新华中国营商环境指数》,深圳位列第一,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回溯深圳历史,在短短四十年间,深圳曾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这其中的许多“第一”,正同改善营商环境有关。要推动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尊重市场规律不行,不打破一些既有的条条框框不行,某种意义上,若没有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深圳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深圳也无法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而身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圳要实现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就必须快马加鞭、更上层楼,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探索和输出更多深圳经验。
今年年初,深圳对标国际化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推出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20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以及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住房政策等,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前不久,深圳又发布了“深圳90”改革措施,未来,深圳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将控制在90个工作日内,而这个数字以前是267天,缩短了近三分之二。眼下,“三十证合一”和计划推出移动端商事登记,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改革力度确实令人振奋。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搞不好,市场对城市没信心、不认可,许多改革计划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考验着现代公共治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十证合一”以及移动端商事登记等还只是开始,要对标国际化高标准的营商环境,深圳还需要再加把劲,拿出更大决心和魄力。
回溯深圳历史,在短短四十年间,深圳曾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这其中的许多“第一”,正同改善营商环境有关。若没有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深圳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深圳也无法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信息首发:没有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就没有深圳今天和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