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供应4.5万套保障房 能否改变深圳人住房观念?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6年,深圳共开工和筹集保障房和人才安居房6.12万套,实际供应4.2万套,全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17年,深圳将更进一步,计划新开工和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8万套,供应4.5万套,新年伊始,深圳已经推出了人才住房2129套。
有心的朋友或许会发现,身边谈论保障房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春节,甚至有一些深圳市民在朋友圈晒福利,高兴地告诉大家自己住进了保障房。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新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几乎相当于特区成立30多年以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总和。大手笔的投入正赢来可喜的收获,分配到保障房的深圳人越来越多了,就是这种收获的显现。
我们常说要让“居者有其屋”,这里的“有”不一定是“拥有”,而是有地方住。即使是在纽约、东京等富裕的国际都市,拥有住房的人也不多,但国人根深蒂固的住房观念却一直是以买下为前提,这也是多年来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单纯地讲道理,往往会被认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保障房建设的提速却在悄然间改变着这种顽固的观念。
timg.jpg
假如能够住进稳定的居所,假如租金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又何必非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去供一套商品房呢?事实上,一些住进保障房的市民,虽说小区环境和交通便利程度未必都能与商品房相媲美,但因为预期稳定,压力不大,反倒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去改善和享受生活。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房制度各有特色。
比如我国香港,700多万人口中约半数都住在这类政府资助的公营房屋里,其中租住公屋的人数为三成。以公屋为例,每月租金只为一般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一成左右。每个屋村都有配套的文娱康乐设施,球场、公园、诊所、商场和商店街等。
很多香港人都在公屋长大,毕业后或许先帮父母搬去环境更好的公营房屋(例如居屋),然后自己再存钱搬去私家楼。
在新加坡,八成以上的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组屋”,其中,九成以上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高收入家庭住的则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
不同的国家和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情况,具体到深圳,以租为主,租售结合,兼顾人才住房和普通保障房的模式,是比较合理务实的。
timg.jpg
深圳正尝试着将人才住房从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公共住房体系。而在人才住房体系中,也分为租与售两种,大部分还是以租为主,租售比例不低于6:4,租的比例甚至还会更高。去年9月,深圳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揭牌成立,该集团将成为千亿级的人才安居房投融资、建设和收购平台,如此的大手笔令各界瞩目,也将进一步推动深圳保障房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一个健康成熟的住房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充足的各类保障房兜底,又有不同层次的商品房可供选择,在这样的住房生态之下,人们对于房屋的认识才能扭转,住房才能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
信息首发:深圳将供应4.5万套保障房 能否改变深圳人住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