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通航专项规划助推深圳进入“低空时代”
尽管市场、资本、国家政策等方面利好频传,但真正实质性的落地政策还有待于孵化。就深圳而言,更加细化和富有针对性的通航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通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快马加鞭。
通用航空业是航空航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产物。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体系,通航产业被誉为“第四次交通革命”,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研发、装备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截至2015年底,我国通用机场超过300个,通用航空企业281家,在册通用航空器1874架,2015年飞行量达73.2万小时。而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全球有超过362000架通用航空飞机,其中美国有飞机约204000架,公共机场有5000多个。显然,中国通航产业与世界通航产业之间的差距,是以代际来划分的,我们不过刚刚起步,而发达国家已然相当成熟。(详见06版~07版)
正是因为如此,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打开通航产业风口,激活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而深圳一直有一个“通航梦”,希望能成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创新高地。近两年,深圳在无人机市场大展拳脚,而现在,深圳同样期待能在通用航空器领域施展抱负,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公布,充分释放出助力通用航空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信号,通用航空产业的市场想象空间是如此之巨大,足以让深圳这样心怀梦想的探索者纵情驰骋。
事实上,深圳已经开始在通用航空业领域全面布局,无论是放眼于2020年的产业整体规划,还是将通用航空业纳入深圳未来产业,再到航实业、大疆创新、东方红海特、中集天达登机桥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涌现,均可以看出,深圳通用航空产业框架已初具雏形。
诚然,推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间,既有“成长中的烦恼”,也有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通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展缓慢,航空器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薄弱,都是摆放在深圳通用航空参与者面前的严峻现实。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段值得祝福的征程。深圳奔腾不息的创新激情、科技人才储备的日益丰厚以及开放自由的软环境建设,都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深圳板块打造,构建起足以匹配的经济社会基础。
从产业链的伸展来看,通用航空产业的成功路径,离不开周边产业的完备。目前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通用航空制造业公司也就更容易在零部件批量采购、委托加工生产等方面获得更为充分的资源支持,降低供应成本,推进研发和制造速度。而坐拥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又是信息流通与外贸进出口中心城市,深圳在获得信息支持、资本融通和产品出口方面同样也有足够的优势。
在消化国家政策利好、做大做强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同时,拓宽通用航空的消费入口同样不可忽视。通用航空的消费领域广泛,涉及抢险救灾、医疗救援、农林作业、国土及地质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如此绵长的产业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生成新供给,也必然蕴含着新的商业机会。通用航空消费的出现,意味着新产业的生成,对于提升城市消费产业层次、提高市民的消费体验,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市场、资本、国家政策等方面利好频传,但真正实质性的落地政策还有待于孵化。就深圳而言,更加细化和富有针对性的通航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通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快马加鞭。珠三角其他城市,诸如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已经走在深圳前面,我们必须要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让深圳人可以尽快享受“低空时代”的空中福利。
信息首发:制定通航专项规划助推深圳进入“低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