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靠什么再创奇迹?巨量人才和伯乐机制
"创新是我们企业的事,你们政府不要管。"
"我们要为创新创造环境。"
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段对话。对话的主角是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与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
为创新和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深圳可谓说到做到。"我们现在提出,华为技术员工可以立即实行落户,此外,护士等职业落户深圳也不需要大专以上学历。"7月15日上午,在时代周报等媒体参与的一场座谈会中,马兴瑞这样说道。
时间倒退到2015年3月26日,这一天,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兴瑞成为深圳第十一任市委书记。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中央委员级别的市委书记。
其时创新创业大潮涌动,深圳在改革开放前30多年厚积薄发的产业优势呈现出爆发性增长。2011年深圳GDP总量首破万亿,到2015年,这个数字达1.6万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则从2011年的3.66%上升到2015年的4.05%,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
此时,一个拥有浓厚高科技背景的官员主政深圳,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转型,能否让深圳改革再快点,步伐再大些,人们拭目以待。
"深圳就是最典型的改革开放的壮举。"在媒体座谈会上,马兴瑞这样表示,"党的十八大后,习总书记第一站就来深圳考察工作。我的体会是,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中央要进一步推动"。
在回应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深圳后对什么感触最深"的提问时,马兴瑞坦承:"我们还面临很多历史积淀的问题,还有一大批未来发展的挑战,问题很多,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进一步发扬敢于担当的作风。"
马兴瑞走路大步流星,他在深圳的执政风格,也表现出雷厉风行的硬朗一面。这与深圳的发展势头相吻合,上半年深圳GDP预计增长8.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4%。而学者和航天航空的履历,也让马兴瑞在当下深圳大好的发展局面下,充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近期的各种公开场合中,马兴瑞提得最多的是"深圳正处于高位过坎阶段"。
由此可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的深圳,下一步如何突破发展"周期律",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解放思想"到"勇于担当"
在今年1月深圳政协会议上,马兴瑞"毫不客气"地指出,"接触深圳的感觉恰恰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上已经在走下坡路、在落伍了"。
当时,马兴瑞出任深圳市委书记仅仅10个月,正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以及"十二五"收官、"十三五"攻坚即将开启之际。
彼时,在新常态下,深圳的经济日渐呈现出活力与韧性,电子信息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基因分析等技术全球领先。在这一轮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潮流中,深圳质量正在悄悄取代昔日全国闻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马兴瑞对深圳的提醒可谓振聋发聩。"由于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现在生活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各方实际上在开拓进取方面已经有相当大的差距了。"在上述的政协会议上,马兴瑞提醒说,"今后,深圳能不能真正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放思想,真正能够找出未来发展的短板。"
在马兴瑞的坚持下,深圳市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写进了2015年5月下旬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中。就在该次党代会上,马兴瑞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要"五破五立":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到深圳之后,马兴瑞动作连连,三个月内掀起一股"马上就办"之风。
在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上,马兴瑞提出了最新版的"深圳定位":"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6月初,酝酿5年的深圳二线关交通改造工程也已启动。上任将满一年时,2016年3月,马兴瑞又就深圳房价问题,提出未来将填海55平方公里,引发强烈反响。
地铁是马兴瑞在深圳最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此前的党代会和深圳两会上,他都再三追问"地铁8号线建设是当务之急"。
8号线,指的是深圳罗湖中心区与东部盐田区之间的轨道交通。2008年,这条线路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但迟迟没有动工。在深圳的地铁线路中,8号线可谓"别具一格":争议最激烈,矛盾最突出,建设最缓慢。几年间,8号线不仅更改过运行方式,就连线路规划也多次变动。
争议最大的是运行方式,规划之初,8号线打算采用普通轻轨制式,2009年深圳两会期间,来自深圳地铁集团的人大代表张晓莉,提出建设8号线的另一种可能-磁悬浮。从那时开始,8号线的技术争议就没停止过。
半年后的2015年12月28日,8号线开建,建成后将成为拥堵的深圳东部第一条轨道交通。同日开建的还有对深圳同样重要的地铁10号线-这条连接中部发展轴的地铁线路,未来将接上东莞地铁。
在深圳的规划中,这两条地铁线路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东进战略和深莞惠一体化。
今年1月的深圳市两会上,马兴瑞提出深圳发展较弱的盐田、龙岗、坪山、大鹏四个区,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努力把东部地区打造成为深圳乃至更大区域的新发展极,而东部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深圳东进战略和深莞惠一体化,体现了广东省的规划布局中对深圳经济外溢、带领粤东发展这一角色的冀望。
"马兴瑞身兼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职务,能够协调广东省与单列市深圳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珠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林江分析说。
目前,深圳已在谋划地铁四期建设。2015年,深圳给地铁注资700亿元,资金总量相当于前15年的总和。
2015年12月,89岁高龄的深圳原市委书记李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马兴瑞同志任职深圳后,非常关注民生福祉。正在强力推动深圳湾污染治理,把市民反映很久的蛇口东角头油气库搬掉。提出5年投资800亿元,一定把深圳河流污染治理好等。这些都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
"马上就办"的人才样本
"2013年,我们新晋的中央委员有一个培训,总书记讲的第一课,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人才的巨大解放,让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原动力。"从最北到最南,从重工业基地到改革开放最前沿,马兴瑞在座谈会上将自己命运的改变,归功于改革开放。
事实正是如此。马兴瑞自己,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见解的生动阐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对人才的巨大解放,很难有马兴瑞日后一再刷新纪录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际遇,他可能和父亲及两位兄长一样,扎根故乡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做一名工人。这个城市至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矿基地之一,亦是当下国企改革攻坚克难的重镇。
1959年生于双鸭山的马兴瑞,赶上了恢复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1978年上大学,此后当学霸,读研究生,力学博士,最年轻博导,哈工大副校长,科学家,航天少帅,中央委员,部委官员,广东省委副书记,兼任深圳市委书记……
在马兴瑞出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干部大会上,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代表广东省委说:马兴瑞同志长期从事航天科研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考虑问题有前瞻性,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强,推进工作力度大。在航天科技(行情000901,买入)集团任职期间,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瓶颈问题。
在马兴瑞看来,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深圳,实际上遭遇的是一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国和世界在人才争夺战上,一直是硝烟四起。谁抢占了人才战略制高点,谁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这跟打仗是一样的。"马兴瑞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打赢人才这场高地争夺战,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定是虚胖的。
深圳要实现"高位过坎",必须先过人才关。履职深圳后的16个月里,马兴瑞大力推动的事件之一,就是人才体系建设。而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设一流大学、补齐深圳人才储备短板。
高效引进中山大学堪称深圳"马上就办"的范本。
2015年5月的深圳两会上,马兴瑞就提出,"我们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力气引进一家高水平的医科大学,这个是当务之急,绝对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仅有一所2008年12月才获批的深圳大学医学院,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毕业生几十人,绝大多数医学人才都需要从外地引进。
不久后,马兴瑞便到中山大学考察调研。2015年7月,他和深圳市长许勤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会面,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在深圳光明新区新建占地5000亩的校区,预计于2018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建设重点为工科和医科,同时还将合作建设三所高水平的附属医院。
"7月谈,11月签协议,现在已经招生了。"马兴瑞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签定之后,马兴瑞和许勤还特意到如今尚嫌偏僻的校区选址地块调研,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新建大学已成深圳一景,正在筹建或洽谈的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暂名)、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暂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特色学院等。
"我们为什么极力推动办这些大学?这不是为了当前,当前深圳发展没问题,但20年后还行不行?30年后世界舞台上还有没有我们一席之地,还有没有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小角色、大角色还是丑角?我们担心这个。"马兴瑞表示。
深圳即将出台一个包含几十条措施的高水平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系文件。今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则已发布《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81条"),当中包括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在人才安居保障、给各类人才"松绑"、落实人才自主权、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大胆突破。按照测算,每年深圳市级财政的投入将达44亿元,新增23亿元。
"81条"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与住房相关的措施。深圳设计了一整套各类各层次人才落户深圳解决房子问题的方案,包括人才公寓、安居补贴、提高租房补贴标准等方面内容。其中,"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将拿出30万套人才公寓,大学生零门槛给予住房补贴,杰出人才可选择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也可选择600万元的奖励补贴。
当好科技创新先锋
不仅如此,马兴瑞间接回应了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关于"创新是企业的事"的说法。他透露,目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配合科技创新需求和产业转型需求,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不在我们这里建,我们自己也要建,深圳发展这么多年主要靠企业,但是核心技术(研发)光依靠企业不行"。
在马兴瑞看来,深圳远未摆脱危机感。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6月份,马兴瑞和深圳市市长许勤一道,走访了上海、湖北等省市,在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交谈的时候,多次提到"深圳正处于高位过坎的发展阶段"。
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而这样的成绩是靠近2000万人口,在深圳全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
马兴瑞指出,高房价已成为深圳发展的一个软肋,但辩证地看,高房价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我研究了世界上的城市,只要经济科技很发达的地区绝对不是低房价,我讲市场的概念,还跟当地环境有关,深圳就1996.7平方公里,约等于1997公里,2000万人在这个地盘上,低房价现实吗?"
另一方面,马兴瑞和深圳市已经为高房价开出药方:深圳最近出台了关于人才的住房措施,前期投资300亿元:"我们要搞大批量的人才住房,由公司来运作,人才来了先租房,(政府)提供低于市价的租金。学习欧洲年轻人,先租房。"
在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深圳可谓大手笔,正在计划用更肥沃的土壤来吸引更多人才。为了从长远改变人才短缺这一局面,在过去短短16个月时间里,深圳规划了超过每年44亿元、建设一流大学的立体人才体系建设方案,还包括在中国备受青睐却无人推行的德国式职业教育、继续扩大户籍人口等。
"深圳的实践和成就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缩影,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希望之路、成功之路。"8月12日,马兴瑞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勇当先锋》的署名文章,坦言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深圳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为动力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如此,近年来,"深圳推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科研投入方式改革等措施,瞄准科技、企业、人才、高校、住房五个关键要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深圳拥有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55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万家,形成一支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产业竞争的"航母舰队"。下一步,深圳将以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破难题、补短板,努力建成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规划,在"十三五"时期,深圳将构建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投入人才专项资金350亿元,筹建不少于30万套人才住房;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和"人才特区"。
但特有的从业履历让马兴瑞还是有深层的忧患意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有前途。深圳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如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缺乏,空间资源约束问题突出。"
这与他此前对深圳的思考一脉相承。在深圳,最高端人才总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占常住人口的24%以下,这一数据在北京是35%以上,在上海和广州也均超过30%。个中原因,是后三者的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较大,而深圳作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城市,至今存在大量的小作坊、小工厂,仍有位居全国第一的230万个体工商户和企业。
"我们小作坊、小工厂还是很多的,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阶段性原因,和北上广不可比,我们要看到这是我们的软肋。"马兴瑞说,"为什么我们要搞大学,要吸引人才,为什么我们要搞普惠型经济?这是面向深圳未来20年、3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是要出问题的。"
马兴瑞认为这需要"辩证地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深圳有底气很好地补这个短板:"怎么解决?人才的流动自然有其规律。我们吸引企业人才、办大学、职业教育,然后走向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方面,我们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通过各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研结构调整,通过人才政策调整,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首发:深圳靠什么再创奇迹?巨量人才和伯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