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老人免费乘车 深圳不必学上海
向上了年纪的老人发放免费公交卡,一向被视为城市敬老的重要举措。可从6月26日开始,上海市实施新政,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先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这项新政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
并非“开倒车”
上海方面刚放出新政消息时,网络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克扣老人福利,是上海想钱想疯了,将主意打到老人身上;还有人说这是开历史倒车,有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就连一些平时在微博上说话比较靠谱的大V朋友们,也对上海的做法嗤之以鼻。
网络舆情就是这样,信息碎片化,传播迅捷化,价值判断简单化。每有新闻事件发生,人们往往只看标题,就形成价值判断,选择立场,然后就急于在公共论坛上作出评判。刚才提到的那些大V朋友们,要么是没仔细看新闻,要么是受网络标题党的误导。
其实,上海新政并非“开倒车”。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消老人免费交通卡,是因为有一项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在托底。据上海媒体报道,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老人按年龄分为五档享受包括交通等方面的津贴,从75元到600元不等,钱直接打入具有银行卡功能的“上海市敬老卡”中。也就是说,上海是以货币化形式综合津贴代替免费乘车制度。
货币化综合津贴与免费乘车制度,各有核心利益相关人。对于那些不常出门的老人而言,他们或许更欢迎新政;对于那些出行需求旺盛的老人而言,或许旧政更称他们的心意。因此,新旧两政各有利益增进者和利益受损者。为让那些出行需求比较旺盛的老人减少新政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受损的糟糕感觉,上海方面还规定,老年人今后可以通过购买“保通卡”免费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而“保通卡”是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纯商业行为的保险产品。这算是一项政策“补丁”。
总体而言,上海新政将更多选择权和支配权交给了老人,是一项相对“精准”的福利制度。
符合“帕累托改进”
上海新政成效如何,有待实践检验。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新政首日,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有些线路的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八成以上。而上车的老年乘客,也非常配合司售人员,没有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这篇报道透露两个信息:一、新政在正式实施前已作充分铺垫,得到老年人的理解;二、老年乘客的出行需求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最优效果是皆大欢喜。前不久,微信公众号“杨佩昌看德国”推出的《德国这些公共项目为何不收费?》风靡网络。文章介绍,在德国,开车上高速公路,免费;上大学,只要不超过学习年限,免费;进教堂,免费;到医院看病,免费;进博物馆、自然风景区,也是不收费。德国如此多的“免费”,建立在雄厚的财力基础上。理论上,只要公共财政有保障,当然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可公共政策的微妙之处,恰恰就是要平衡供需矛盾。以公共交通为例,当交通不是那么拥挤时,即便明知免费乘车将刺激老人产生不必要的出行需求,城市还是有意愿和能力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福利。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公交开始显得日益逼仄、拥挤。短缺的供给与旺盛的需求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转化为代际之间的冲突。舆论先是呼吁老年人“错峰出行”,把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让给年轻群体,但老年人的乘车权,决定了这种泛道德化的呼吁不可能产生实际效果。在呼吁失效之后,近年来,媒体上又经常出现老人逼迫年轻人让座、不让座就恶语相向或者出手伤人的新闻,这些新闻加深了老年群体“为老不尊”或“坏人变老”的社会观感,造成了社会群体之间的撕裂。
老年群体在话语权上的弱势,使他们无力为自己辩驳。因此,只能默默承受舆论压力,默默充当供需矛盾的替罪羊。
而上海新政的实施,一方面使平日出行需求较小的老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敬老”的诚意,另一方面,又将一部分老年群体的可有可无的出行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让他们更有计划地安排出行时间和频次,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媒体报道的一下子就“比以往下降八成以上”,或许,这才是上海新政的出发点。
在不减少老年人福利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上班一族的福利,上海新政符合经济学上“帕累托改进”的定义。
深圳不必学
上海新政有这么多好处,其他城市,尤其是我们深圳,是不是也要马上跟进呢?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上海新政只是一种“改进”,并非最佳。它在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它将受到货币贬值的制约和考验。现在看来,货币化的好处多于免费乘车,可一旦货币贬值,老年人的乘车福利将受到削弱。而新政并没有按通胀率给出相应的补偿比例;二、新政的受惠人群只是户籍人口,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尽管这两点不足无损新政的“改进”性质,但它确实让人感到遗憾。
其次,上海新政需要政府财力的强大支持。媒体报道,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涉及260万老年人,预计年财政投入超过45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投入,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负担得起。
对深圳而言,财力负担也许不是难题,但深圳的人口构成与上海完全不同。上海的户籍人口占比接近60%,深圳户籍人口有367万,常住人口(含户籍人口)1077万,管理人口2000万。与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占比不到40%;与管理人口相比,占比不到20%。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移民特色的深圳,非户籍人口占有绝对的多数。而深圳由市政府和市老龄委牵头制定的优待老人乘车的政策,是一项普惠性的政策,只要持有居住证,不分户籍非户籍,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这项福利。如果深圳此时跟风学上海,只给深户老人发放综合津贴,又取消免费乘车,无疑剥夺了非深户老人的乘车福利,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倒车”。
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看到了深圳市交委的表态。该委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目前没有任何改变,仍然维持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免费乘车政策。这就是“定力”,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哪能随随便便就跟风跟雨?
同时也有消息称,深圳市有意将老年人的《敬老优待卡》调整为电子卡,乘车可以读卡刷卡,既方便司机识别,又方便市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补助作精准统计。这是在保持“定力”前提下,让服务更体贴、更人性,让城市更温馨。治国理政,就是需要管理精细化。
信息首发:取消老人免费乘车 深圳不必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