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深圳市民很有感
城市中央有一大片湿地,岸边是大片芦苇滩,中央小岛聚集了许多候鸟,这里的“小鸟课堂”总是让大批的深圳孩子喜出望外。这就是占地面积约68.5万平米的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作为上世纪深圳湾填海时留下的珍稀生态区域,目前是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拥有大面积红树林群落和100多种珍稀鸟类。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梅沙街道,曾是深圳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如今是盐田区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环境最美的街道。已成为深圳深圳旅游胜地之一。当地居民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人们纵情于碧海蓝天,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文明富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画。
这两处只是深圳497个荣获“广东省宜居社区”的社区。此外,目前全市有22个项目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4个项目获得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最高荣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无论“质”与“量”均名列全省前茅。这是深圳实施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果。
据悉,近年来我市以“适度宜居”为指引,以培育宜居社区、宜居环境范例奖项目为重点,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据2015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深圳入选前100名。
顶层设计引导宜居城市建设
深圳的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从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出台并实施工作方案,落实两轮宜居城市行动计划,设立宜居城市建设鼓励资金,搭建宜居信息化平台,工作实绩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我市不断完善宜居城市建设顶层机制。
2012-2013年,我市推出《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年》,共落实60项重点工程,涵盖居住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宜居社区创建等方面。2014-2015年,推出《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4-2015)年)》,共落实住房安居行动、生态环境行动、绿色交通行动、公共服务行动、公共安全行动、宜居社区行动六大行动,涉及25项重点工程。
标准路径创建宜居细胞工程
我市将宜居社区创建定位为细胞工程,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路径,通过建立宜居社区孵化培育、创建指导、巩固回访及资金鼓励的机制,充分利用民生微实事、大盆菜工程、社区基金会等民生平台,从居住空间、环境质量、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与社区管理等方面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社区,实现社区居住空间适宜、生态环境优美、生活配套便捷、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代化。
同时,大力培育国家、省宜居环境范例奖项目。深度挖掘居民住房改善、空气污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建筑节能推广应用等主题的优秀项目,发挥范例项目对人居环境改善的示范引领作用。
特色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共建
市人居委通过与主流媒体合作,对宜居城市创建工作展开专题报道,重点对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进行整版宣传,制作宜居生态宣传片、社区微电影,在地铁、公交、楼宇及网站公开播放,让市民很有感。
如近年来,市人居委组织开展了大型“市民说城市、市民看城市、市民论城市”活动,召集市民参与宜居城市建设,展示深圳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提高市民宜居知晓率;组织承办了宜居城市公众论坛,将深圳建设宜居城市系列问题探讨扩大到全社会,引发市民的共同思考和讨论,使市民更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与《深圳晚报》“百万市民看深圳”栏目联合组织百名市民亲身体验宜居社区。不少市民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变化的点点滴滴。
信息首发:宜居城市建设深圳市民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