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实名制“遇冷”源自行业竞争“过热”
2015年11月1日,快递实名制登记制度正式实施,7个月来,政策成效如何?近日,媒体记者在北京9个快递点探访,其中7处快递点表示“寄件无须出示有效证件”,不少市民也表示“实名制太麻烦,且存在一定风险”,快递实名制“遇冷”已成不争事实。
快递实名制为何走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政策怪圈?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市民对政策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担心实名制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近年来,由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各类事件,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实行快递实名制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将个人信息增加了一个可能泄露的通道。显然,在相关监管和配套法规无法跟进的前提下,这是政策和制度设计无法绕开的一大症结和硬伤。
快递实名制“遇冷”,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当前快递行业的竞争“过热”。这几年,由于快递市场快速发展和膨胀,已经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众多企业为了谋求和抢占市场份额,都在一个“快”字上做文章,谁“快”谁就能在市场站稳脚跟。这是由快递行业自身特点和属性所决定的。然而,政府推出快递实名制,在企业眼中就如同一根绊脚绳,多多少少拖住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如此,企业对这项制度又何来热情?此外,由于快递实名制设置的门槛无形之中增加了收寄双方的时间成本,在“快”字当先的行业语境下,这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快递小哥们的收入。于是,我们看到,由于行业竞争“过热”,快递企业呈现出员工急速流转态势,而一线队伍的极不稳定又反向导致企业对实名制无暇顾及,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
故此,在制度对企业和市民不具备有效约束力,而且遭遇如此双重夹击之下,快递实名制“遇冷”在所难免。可见,要让制度落地生根,我们既不能让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成为制度漏洞的代价,更不能让行业自律代替监管。政府部门有必要在制度的可操作性、强化和落实监管主体、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出台配套措施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让快递实名制扬长避短,成为一项“共享”制度。
- 快递"实名制"遇冷 消费者担心身份信息泄露
- 瘾君子冒充快递员贩毒 以运养吸送一个快递赚1000元
- 瘾君子冒充快递员 为继续吸毒铤而走险
- 广州快递哥抱回一个10万元的“砖头”
- 家家顺与京东开启社区代收快递便民服务合作
- 深圳引导快递企业换“装备”
- 深圳5快递公司承诺 淘汰电动三轮车
- 快递车出强制标准
- 顺丰快递小哥被打 坚决追究到底
- 人人快递获5000万美元融资 四声母域名为其助力
信息首发:快递实名制“遇冷”源自行业竞争“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