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招商假链条:31家基层政府涉嫌买30亿外资
江苏淮安正在审理的一起刑事犯罪案件,揭开了一些基层地方政府“招商作假”的链条。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中心监测发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淮安及周边地区20余家公司大量外汇频繁异常结汇,涉嫌跨境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
随着公安机关的深入调查,一个涉及金额近30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基层政府招商引资作假“利益链”渐渐浮出水面。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2016年9月初从该案的相关卷宗材料中发现,面临招商引资成为地方各级政府重要考核指标的激烈竞争和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分解”下来的任务,不惜通过“借用外资”的方式,来“实现”招商引资指标。
据淮安市淮阴区法院于2015年12月做出的一审判决,淮安市有31家基层政府参与“借用外资”一事,涉及金额高达近30亿元,基本囊括了该市的主要区县和乡镇、街道。
庭审显示,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借用港澳特区商人的身份,注册纯粹的空壳公司,从中介那里借来“外资”,注资完毕1-3天左右后,再以支付工程款、设备款的名义把资金转回去。按照约定,每用这种方式完成“招商引资”100万美元,中介可收取12.5万-18万元的人民币作为手续费。有的基层政府还被指向中介出具履约承诺书。
在上述淮安市淮阴区法院审理的“非法经营案”刑案中,黄兰英等7名招商引资“掮客”被指非法经营外汇金额达人民币29.7724亿元。
2015年12月21日,黄兰英等7人一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且全部被执行缓刑。其中5人已经提起上诉。淮安市中级法院将于近期开庭二审。
2013年4月7日,江苏省公安厅下达的《关于核查淮安红远帽业公司等多家企业非法结汇线索的通知》。
“相当亮眼”的外资数据
近年来,淮安利用外资成绩“相当亮眼”。公开数据显示,2009-2011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47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1%、92.2%和54.1%,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2年到账外资同比增长30.9%,增幅全省第二,虽未实现“四连冠”的年初目标,但总量仍居区域第一。
2010年淮安市的招商引资还得到了江苏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时任副省长张卫国曾作出批示:“淮安市利用外资的质、量两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明年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公开报道显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淮安市政府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在2010年年初淮安召开的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上,淮安市提出新一年的全市招商引资目标——“全市利用外资超10亿美元,各县(区)实际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相比之下,2009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仅5.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最少的一个县(区)仅5000万美元。
为完成几近翻番的招商引资目标,各区县只得把目标层层分解,将压力向下传导。
澎湃新闻记者根据相关案件的卷宗材料粗略统计,2012年,淮安市仅淮阴区内的其中5个乡镇,就被下达了超过5200万美元的引资任务,各乡镇金额从4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不等,包括徐溜镇、王营镇、凌桥乡等。淮阴区甚至还提出了“上半年完成有奖励,下半年完成不奖不罚,年底完不成一票否决”等要求。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不失为一种见效快的捷径。可是,投资客商看重的诸如该地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软硬条件,绝非一时之功。为了尽快、按时完成任务,基层政府几乎“削尖了脑袋”,甚至“剑走偏锋”,另寻他计。
多个乡镇领导在案发后接受警方调查询问时提到,“2012年市委市政府给各县区下达引进外资任务,我们乡政府是600万美元(注:各乡镇数字有所不同)外资招商引资任务,我们乡政府一时也没有完成,上面又追的紧,要求到5月底全部完成。迫于这样的压力下,乡里多次开会研究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最后研究决定,学习兄弟县区‘通过中介人找外资’。”
据淮安市淮阴区法院于2015年12月做出的一审判决,淮安市有31家基层政府参与“借用外资”一事,涉及金额高达近30亿元,基本囊括了该市的主要区县和乡镇、街道。
王营镇关于外资引进的会议纪要。
花钱“买外资”积弊已久
事实上,淮安市各级基层政府“买外资”的问题积弊已久,并非无人发觉。
早在2013年,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龚震曾对淮安市引进外资进行过调研。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龚震调研的初衷是当地有良知的官员向他透露“花钱买外资现象严重”。这些地方官员还认为,花钱买外资不可持续,浪费地方财政。
龚震的调研显示,淮安市的相关招商数据确实“掺水”。据当地政府网站报道,2012年该市各县(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均超过2亿美元。但龚震实地调查的某县的真实情况却是,2012年县里下达给每个乡镇2000万美元的外资到账任务,一些乡镇当年一个外资项目也没引进,全县总计完成不到3000万美元,完成率不足15%,其余都是花钱买来的。
龚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淮安市这股利用外资的“浮夸潮”兴盛于2010年。当年,几近翻番的增长任务激发了重压之下基层官员的“创造力”。保守估计,当年至少5亿美元的到账外资是买来的。为买外资,该市一年的花销至少是8500万元。
据《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8月报道,在2012年的严峻形势下,淮安市虽然丢掉了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江苏全省第一”的桂冠,但30.9%的增幅仍然不低。按照当地一些长期负责引资工作的基层党政领导的分析,保守估计,全市全年至少近半的外资需要靠“买”才能“实际利用”,那么2012年该市可能花费了至少1.8亿元的资金才买来“总量区域第一”的佳绩。“买外资”令一些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据报道,2012年该市乡镇一级普遍是1000万-2000万美元的到账外资任务,2013年仍被要求有5%左右的增幅。而该市一些山区乡镇一年的可用财力还不到300万元,仅“买外资”一项就够呛。
信息首发:江苏招商假链条:31家基层政府涉嫌买30亿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