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京门计划引争议 燕京学堂不会成校内“特区”
北大5月5日宣布启动的 燕京学堂 项目不无争议,校方7月9日与部分在校师生代表举行的沟通会达成的共识也颇为有限,还需要多轮理性、平和、有建设性的平等讨论。在前些时的 燕京学堂与大学改革 座谈会上,我就讲过,具体谈到与这一项目相连的 大学改革 议题,我记得好像是从把系变成院、从大学合并开始的,之后各种问题都出来了。我们好像在奋勇往前走,却很少反思我们做的对不对。在当下的 大学改革 里,缺乏一个总结的机制,好像只要一个新举措接着一个新举措出现,就是改革。其实,如果没有反思和总结,会产生思想混乱。大学改革的初期需要勇气,现在的改革进行了那么多年,应该作一些理性总结了。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意识到某些做法欠妥当,但没有明确的总结,只是不再提它了,进而再拿出一个新招,这样就算过去了。当前的 大学改革 ,需要深思熟虑的方案,如果提出的是一个战略性举措,就属于改革中的一步大棋,从最开始就要非常谨慎地进行操作。
刚听说 燕京学堂 计划时,我以为不过是又一个新项目,后来发现它的调子很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了。 燕京学堂 拟建为住宿式学院,最初号称将实行封闭式管理& & 作为北大真正主体的学生将来可能不能进这个区域,这个思路是怎么出来的?须知, 大学改革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学校整个主体的大变化。
对 燕京 的名字,我倒可以接受,我的导师侯仁之先生当年对燕京大学就有极深的感情,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 我从燕园来 ,他恐怕是在燕园里生活时间最长的北大教员& & 是1932年进来的,他讲的燕园故事都非常有正能量。我记得1993年曾成立 燕京研究院 ,两年后恢复出版了《燕京学报》& & 由徐苹芳先生担任第一副主编,那是一份很好的学术刊物,徐苹芳先生是非常严格的。后来他去世了,这个刊物就停了,有人想继续编辑这份刊物,也没有成功,殊为可惜。如今,如果真是用 燕京 的名字来弘扬这种严谨的学风,那是好事。 燕京学堂 如果真要办(大前提是顺应全校上下师生的 主流民意 ),应该顺着这个路子走。
燕京学堂 项目拟主要以英文讲授课程,明年秋第一届计划招收65名海外学生,还拟邀请20位 国际顶尖访问教授 。提升国际化程度要防止表面化,即使外国人来了、英语用上了、发表论文也是用英语写了,也还不是真正的国际化。我们应该请什么样的外国教授来北大?他们到中国来之后,我们希望他们做些什么?不是签个名、摆个样子那么简单,我们希望他们真正融入中国学术界,为中国的学术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信息首发:北大燕京门计划引争议 燕京学堂不会成校内“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