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规模激增股权类超七成行业仍野蛮增长
多位行业人士直言,从2014年初备案制实施到现在,私募行业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几乎走过了公募行业近20年的历史,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而在今年,股权私募成为市场上一支“生力军”,仅7个月时间管理规模就增长了近1.5万亿元,几乎贡献了今年私募市场规模增长的75%以上。
“看好私募股权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其高增速还会持续。一是它符合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宏观趋势;二是它支持中国创新企业未来的成长,可率先享受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期的发展红利;三是退出渠道越来越通畅,回报周期也有缩短趋势。”近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郑兰祥对长江商报记者强调说。
不过,多位私募行业人士和金融专家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私募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从合同到投资执行,还存在诸多乱象。“有打着私募幌子‘圈钱跑路’的,有拿着投资人钱投出巨额亏损的,快速发展中私募洗牌现象将愈演愈烈。”有行业人士直言。
7月内股权私募激增近1.5万亿
有一半投向Pre-IPO项目
“两年时间,就做到了15亿元的规模,而我们的私募股权产品在知名的第三方财富公司如诺亚、恒天、宜信等都有不错的销量,这表明我们当初进入行业是‘掐对了点’。”8月26日,一位私募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说。
这家私募公司成立于2015年,两年时间就在市场上闯出了“一席之地”。该人士表示,其核心投资团队来自于老牌私募机构九鼎投资,而在私募行业,券商、投行、公募人士纷纷“私奔”瞄准股权投资方向,已是行业常见的景象。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突破2万家,达到20110家,管理基金规模达9.95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2.53万人。其中,有1.13万家私募股权、创投管理人管理着6.14亿股权创投基金。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16年12月底,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私募股权、创投公司仅管理股权基金4.69万亿元。这就意味着,仅7个月时间,私募股权创投管理规模激增1.5万亿。而股权创投私募构成中,股权私募又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
回溯2016年7月底同期,整个私募基金行业实缴规模仅6.11万亿元。一年期间,股权创投私募规模竟已经超过去去年整个行业的水平。
“2016年下半年以来,IPO发审的提速、Pre-IPO项目的增多,让整个私募行业‘热火朝天’起来,目前股权私募规模中,业内估计有一半是投向Pre-IPO项目。”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
作为一家关注新三板资本市场的私募机构,在看到Pre-IPO项目的投资机会后,新鼎资本将目标从整个新三板价值企业的投资,转向投资新三板中有IPO排队计划和已经启动IPO计划的企业。
所谓Pre-IPO项目,是指上市前企业,在IPO前可能会进行几轮私募融资,这时所进行的私募融资被称为Pre-IPO。业内一般认为,对初创和成长阶段进行的培养型私募风险较高,而当企业发展成熟,并已经迈向了即将上市的门槛,风险相对较小。
“一家企业上市前融资的规模少则2亿-3亿元,多则十几亿元,甚至有企业上市前融资达百亿,企业体量越大融资需求就越多,这笔融资用作上市费用以及股权结构调整。”有私募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仅3-5年即可获利数倍引大批资金涌入
事实上,私募股权激增投资Pre-IPO的热情被点爆,有其现实背景。
有资本圈资深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私募股权目前已经历经了两轮高速增长,在2009-2011年,中小板市场以及创业板的推出、创新企业上市机会的出现,都为私募股权资本的退出提供了途径,加速了私募股权融资的发展。
但随着2012年以来,更多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再加上A股IPO的暂停,私募股权市场发展放缓。不过,2014年新三板市场的出现,为私募机构增长出现了“小阳春”,不少私募机构到场外市场进行“淘金”。
2016年新股发行和审核的提速,则是此轮私募股权市场新一轮激增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从核发批文的速度来看,证监会基本以每周核发一批次IPO批文、每批次8-14家的速度核发了批文。IPO审核的速度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从去年的平均一个月以上缩短到最近两周平均13.4天,还有4家企业仅用了4天。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止至8月27日,发审委共审核首发申请的企业家数为352家,通过的企业已经多达284家,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2012年前后,做退出是很大的问题,但现今,几乎3-5年就可以通过IPO解决退出问题。资金流转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高。”有私募人士称,目前赚钱效应已经有所体现,早一批进来的投资客发现3-5年起码能获得2倍左右收益,而不同机构之间,有成绩优秀的私募能给到投资者5-10倍的回报。这相比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需要8-10年才能见到效益的速度,更令投资人心动。
而有券商投行人士称,此前做项目从报会到过会,需要花两三年,在今年提速后,只要一年到一年半。
这就意味着,整个项目从投下到12个月的锁定期,最后减持推出,确实在3-5年内完成一轮。
而另一资本主力上市公司,近期涉足私募行业的现象也逐渐增多。8月26日,上市公司蓝光发展称,控股子公司成都和骏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设立成都蓝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成都蓝光和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从事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此外,华策影视、鹏博士、宇通客车等超过10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旗下成立私募管理公司。
而众多行业人士认为,高净值人群和政府引导基金等LP的大量增加,也让私募股权基金规模有迅速扩大的‘土壤’。
行业仍“野蛮增长”
激进投资风险难测
从券商、投行、公募人士对私募股权行业的看好,到政府引导基金和高净值人群的参与,私募股权市场迅速扩张,已见端倪。
在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金融专家表示,私募股权还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3-5年应该还会高位增长,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体量和效能还未大量释放出来。”郑兰祥等金融教授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有金融专家介绍,在美国等国家,信贷和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投资“各分半壁江山”,而在国内,6万亿元的资产规模相对于银行信贷来说,还微不足道。
“私募股权这类直接融资比信贷融资监管上其实更为容易,只要操作程序合规合法,亏盈都是投资人自己的事情。在鼓励降杠杆、鼓励股权融资的背景下,私募高增长态势还将持续。”有行业人士表示。
不过,快速增长背后,多位私募行业人士表示,行业良莠不齐的现象仍然不少。
“做私募不可避免的是高风险偏好,而‘融、投、管、退’的规范度又多不如专业投行机构,激进的‘博傻’、盲目的跟投过程中,相当多的投资人和私募会交‘学费’。”有资深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在张弛看来,规模和业绩是私募股权机构发展的两大要素,不过归根结底,在于私募机构寻找、投资优质资产的能力。“现在有些成熟的投资人,会穿透私募管理人此前投过的项目和业绩回报,找不到好项目、业绩屡屡不达标的私募,其生存能力有限。”
郑兰祥也表示,从去年空壳私募的治理、私募管理人资质的考核再到目前私募信批等的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品牌化、市场化运营越发明显,虽然目前已有类似九鼎投资、红杉资本、红岭创投等知名私募的出现,但市场混战还会持续,更多品牌私募会脱颖而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管理基金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522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有199家,管理基金规模大于100亿元的仅有176家。这在2万多家私募中,仅占还不到5%,顶尖级私募管理规模的集中度,还未明显体现出来。
-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0万亿
- 私募基金的投资误区
- 看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需要注意的事项
- 购买阳光私募基金需要支付哪些费用?
- “四大标准”帮你选好私募基金投资平台
- 与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
- 一文教你看懂阳光私募基金合同
- 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为什么是100万?
- 合规成本显著增加 非法私募基金又要失联了?
- 深圳私募基金数量共10287只 实缴规模14666亿元
信息首发:私募基金规模激增股权类超七成行业仍野蛮增长
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