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湾区热潮 惠州未来投两千亿搭建海陆空交通网
从“高铁时代”到“航空时代”,再到“城轨时代”,4年“三连跳”创下的“惠州速度”,让惠州这座珠三角边缘城市“华丽转身”,一步步迈向全省重要的区域枢纽。展望未来,2000多亿元的项目投资将托起陆海空大交通网络。到2020年前后,惠州有望融入广深港“半小时生活圈”。
2007483280e40d2e9b2962.jpg
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预计2020年前后,从惠州坐高铁出发,半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东莞、河源、汕尾乃至香港6个周边城市。不仅如此,莞惠城际、深惠城际、惠州地铁1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延长线等的规划建设,也将拉近惠州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距离。
打造绿色公交“快行道”
在对外交通方面,惠州可以依托一批重点工程提升物流、人流效率,但这只有对接内部交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这是精细活。如涉及公交站布局、线路设计等,民众出行有什么变化和要求,就要随之推出适用性、针对性强的方案,像公交开通短线,在学校、工业园区推行定制式公交、夜班公交等,尤其是跨镇公交、跨区公交和农村公交。
打造综合性公交系统,关键要守住公益属性,全面提升公交的市民出行分担率。乡村人流量较少,如果没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财政兜底,全靠市场化运作,恐怕难以盈利。另一方面,虽然出现了共享单车,但打造公共自行车为主的慢行系统仍是政府职责,是否做到投放数量合理,站点布局科学、管理到位,满足就近租赁、使用方便等,考验管理者的智慧。此外,沿途要考虑配备修车站、避雨亭等设施,单车骑行才能畅通无阻地转动起来。
惠州“多城计”目标的根基在于盘活内部“毛细血管”,使民众出行从走出家门就非常便利。打造更多人受益的公共交通快速出行系统,越来越多市民选择乘坐公交,不仅体现便民惠民,更能收获缓解拥堵和尾气排放等红利,助力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袁斗成
开通惠港澳“水上巴士”
处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深莞惠汕海洋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的惠州,应该抓住海洋经济机遇,逐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创建海洋强市,发展海洋旅游,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
一是以共赢共享的观念,通过科学调研,设立专项基金,与深圳共同开发滨海旅游资源,推进深惠海上旅游航线及海岛开发;二是努力开通惠港澳“水上巴士”,促进海上旅游业务和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三是惠州港改造完成后,不仅承担物流运输,还可以引进更多邮轮业务,通过开辟邮轮航线为惠州旅游带来更多客流;四是充分利用游艇经济的兴起,在惠州建设游艇工厂和展示馆,使惠州成为现代游艇产业基地;五是发展海洋工业经济,通过海洋产业的发展带动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发展;六是与相关大学联合开办涉足海洋经济的专业学院,一方面为自身海洋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时机成熟时建起惠州的海事大学,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海洋海事高等教育体系;七是利用各种载体和途径向国内外宣传惠州的海洋经济特色和品牌,营造惠州作为海洋强市的舆论氛围,从而引进更多投资项目,促进海洋经济产业的形成,使其成为惠州经济转型的新支柱。曹建明
为人才搭建“创新跑道”
惠州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蓝图”清晰可见,不可否认的是,惠州发展仍面临不少短板,最明显的还是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少、高端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营商环境有待提升等,需要清醒认识,着力解决。
首先,要把软硬件基础设施做好,如运输网络建设、港口设施、配套政策等。其次,利用现有高校体系为惠州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拓展型、创新型人才,可以借助深圳集中签约名牌大学的力量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引进高端人才,把惠州建设成创新人才的栖息地,为企业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搭建“创新跑道”“科技跑道”等协同平台,促进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畅通无阻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张忠德
城市建设需激活社会资本
以2016年惠州市的经济数据来看,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随着近年来惠州市各种重点建设项目的加速推进,再加上民生支出比重日益提高,所以从总体来看,惠州市的“钱袋子”其实并不宽裕,“钱从哪里来”将成为惠州“两港三网”建设提速的重要制约因素。
解决交通建设领域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不少地方已有成功经验,就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不过,推广这一模式要重点解决的是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让社会资本“能参与”“敢参与”,这需要政府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在项目审批上简化办理手续,优化办事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此外,政府应该合理确定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引入价格和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考虑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同时,政府要建立动态可调整的投资回报机制,根据条件、环境等变化及时调整完善。
信息首发:借湾区热潮 惠州未来投两千亿搭建海陆空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