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健康深圳是啥样? 市民就医更便捷生活更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20”规划纲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圳正在全面深化医改,大力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健康深圳会给市民就医和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记者昨天专访了市卫计委和市医管中心负责人,畅谈下一步的医改重点,勾画2020健康深圳的“模样”。
健康有人管,人人都有家庭医生
到2020年,扎堆大医院看病的现象将不再出现,因为七成的普通门诊将在基层解决。有问题先问自己的家庭医生,社区解决不了,家庭医生再帮助转诊到大医院,未来市民看病将更方便。
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告诉记者,下一步医改重点将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基层为中心”转变,下大力气抓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
基层医疗的实力将大大增强。全市将均衡规划布局15个基层医疗集团,区属医院将与区域内的社康中心结成紧密型医疗集团,对其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连锁式运营管理,打通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关卡。每个街道也都将有一家1000平方米以上、承担居民综合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的重要突破口。”罗乐宣表示,到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实现全覆盖。专科医生、社区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护士将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让市民更便捷地享受到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将成为社区健康的“守门人”,成为市民健康管理的“经纪人”,市民在有健康方面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将是自己的家庭医生。
就医不再难,名校名院名医聚本城
市属大医院将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承担区域内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十三五’期间市医管中心将以增创市属医院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品牌学科、专家名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医院文化为重点,到2017年市属医院都将通过三甲评审,力争到2020年,建成10家在华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建成50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具备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潜质的品牌学科;重点打造30个医学创新平台。”市政协副主席、市医管中心主任王大平说。
王大平告诉记者,市医管中心正在实施市属公立医院品牌学科提升工程,根据市属医院的类型、所在区域,结合市属医院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全市总体布局、市民诊疗需求等因素,制定了市属医院品牌学科建设规划,采取重点扶持、整合资源地、名医团队引进等方式,推动品牌学科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进军。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61个创建学科名单,引导各医院重点突破、错位发展,减少同质竞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局面。
针对目前深圳医学院校、科研教学平台缺乏的问题,王大平告诉记者,除了深圳大学医学院,“十三五”期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都将在深建医学院,南科大也将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深合建医学院,这6家医学院将成为深圳未来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研究基地。
据悉,我市“三名工程”目前已经引进了73个国内外顶尖的团队,到2020年,还将再引进50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新建医院也都将交给名校名院来办。这就意味着,市民看大病不用再跑远,不出本城就能看上国内外的大牌专家。
防病更重要,28项免费服务贯穿生命全周期
“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面,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整合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服务项目、服务链条,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罗乐宣告诉记者,为了让市民“不得病、少得病”,市卫计委制定了《深圳市免费卫生计生服务项目规程》,以全市社康中心、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计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为市民免费提供28项公共卫生服务。
这些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了胚胎期、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基本贯穿了市民的全生命周期。
从胚胎期开始,深圳提供孕妇健康管理服务;在婴儿期及儿童期,深圳提供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科学育儿、新生儿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干预(母亲为感染者)、二年级小学生六龄牙窝沟封闭、小学生健康体检服务;在青春期,深圳提供中学生健康体检服务;在成年期,深圳提供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35岁以上)、免费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及有关临床医疗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妇女病普查普治、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干预服务;老年期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流感及肺炎疫苗接种(60岁以上)、苔花项目等服务。
此外,深圳卫计委还提供一些基础性健康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等,并为重性精神病、结核病、艾滋病、麻风病、梅毒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免费服务。
“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健康需求逐步扩展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卫生项目。”罗乐宣说,“深圳的公共卫生强调公平均等,服务覆盖全人群。”
生活更健康,市民少生病寿命更长
到2020年,市民生活将更健康,少生病,命更长。人均期望寿命将从现在的79.7岁进一步提升到81岁。
打造健康深圳,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每位市民对健康的自觉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运动促进健康建议》指出,年满18岁以上的人,如果能每星期坚持两次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其患癌症等非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将显著降低;5至17岁年龄段的人,如果每星期坚持一个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以减少日后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提升健康素养,是每个市民必须具备的健康意识和责任。
“我们要扭转当前的工作方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罗乐宣说,将通过实施市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推行健康社区、健康学校,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建设健康生活体验馆、健康教育与急救常识普及基地,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针对癌症、慢性病、出生缺陷等危害市民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大力推动基因检测等新技术运用,用大数据、精准医疗技术,提高对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能力。“我们将把健康促进的评价做实,扩大样本量,用大数据来了解居民健康素养的程度。”
罗乐宣也透露,还将协调推动医疗保险从“保治疗”向“保健康”转变。例如,逐步将健康体检或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大力推广“总额管理、结余奖励”的医保支付方式,让医疗机构从通过多收治病人获得医疗收入,转变为通过主动加强参保人的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让参保人不生病、少生病、少住院,减少医保费用支出,从而得到更多的结余奖励;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养生保健、长期护理、养老服务、慢性病管理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
数据看医改
到2020年:
新建投入使用市属三级公立医院12家,其中10家在原特区外。
全市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4.3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8名、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2名。
全市达到三级水平的医院增加到60家以上,建成10家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1-2家医院跻身国家医学中心和华南区域医疗中心;打造80个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建成40个转化医学、生物医学、精准医学等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医疗技术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市域内住院率达到98%以上。
引进50个国内外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打造80个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建成40个转化医学、生物医学、精准医学等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
信息首发:2020年,健康深圳是啥样? 市民就医更便捷生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