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国家公园要来了 深圳湾连续两年人流量超千万
深港在经济、医疗、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已有卓有成效的深度合作,日后生态环境保护也将成为重要的对接方向。昨日,第一届深港滨海湿地保育论坛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深圳湾的自然生态保育为主题,讨论促进深圳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推动环深圳湾综合生态保护体制的创新改革,120名生态保护专家与学者热议滨海湿地保育等相关问题。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
保护红树林
深圳湾,在香港被称为后海湾,是深港两地之间一块具有重要意义的滨海湿地。
昨日上午,在论坛“滨海湿地保护的社会参与”对话环节,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局长王勇军称,无论从候鸟迁徙角度、大气水体净化方面,还是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深圳湾滨海湿地意义重大。“滨海湿地在城市填海开发过程中受到极大破坏,目前城市的人工景观越来越多,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越来越少。”
在王勇军的印象中,深圳湾区域原有100多平方公里,经过几次大规模填海,湾区已减少约四分之一。“目前深圳有270公里的海岸线,自然海岸线只剩47公里。”他说,国家规定自然海岸线不能少于35%,我们已经超过这个底线了。“深圳湾还有约10公里自然海岸线,这对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非常重要。”王勇军坚定地说。
在滨海湿地保育方面,王勇军强调,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并建议多组织环保普及等教育活动。“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红树林,不能再填海了。”
深圳湾连续两年
人流量超千万
深圳湾以及跨越深港两地的大片红树林湿地,每年冬季都能吸引10万至20万只候鸟。“那为什么鸟儿都喜欢到对岸睡觉?”“可能因为深圳一侧太过嘈杂吧。”
深圳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市内坐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市民不用出远门,就可在市区内观海,看红树,邂逅远道而来的候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深圳湾便成为市民和游客散步、骑行的休闲胜地。据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里娥介绍,2014年和2015年深圳湾全年人流量均超过1000万人次。
针对深圳湾人流压力过大的问题,陈里娥希望,深圳湾今后可实现分区管理,进而规范游客行为,整治非法捕捞和排污等问题。此外,她还透露,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正在筹划建设中,希望借此缓解人流压力。“通过博物馆的建设,让更多的游客通过远程监控设备亲近自然,并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在提问环节,针对晶报记者提出的如何监管误闯红树林浅滩拍照、玩耍等人群以及如何管控人流量过大问题,陈里娥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按照国家规划,在相关区域内筹划推动打造深圳湾国家公园。届时,深圳湾国家公园将把现有管理行政区划的不同的单位和管理区域,还原为一个自然资源体系,陈里娥表示,此举将推动科学规范管理。“此外,未来还会规划在某些区域内设一些便民设施,让市民和游客容易地并符合规定地到达指定区域。” 陈里娥说。
深圳湾治污
要关注底泥问题
在深圳湾区滨海湿地的保护方面,水污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生态和环境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排水委员会委员熊杨表示,由于过度建设和开发,深圳湾的泥沙堆积和底泥污染情况非常严重。他呼吁,在解决水污染的同时,还要关注底泥问题。“现在治污,更多关注工程上的措施。”熊杨希望,有关部门在治理的同时,不要忽略区域本身生态的恢复需求与承受力。
此外,他不赞成通过短期的化学方法处理底泥。“长远来看,高强度地处理底泥会使水体恢复清澈,但是这么短的处理周期,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论坛中,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孙莉莉分别与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和台北市野鸟学会签署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委托合作协议》《深圳自然学校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台北市野鸟学会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合作框架协议》等4个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第一届深港滨海湿地保育论坛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HK)共同发起,由MCF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深港项目中心(SEE)共同主办。该论坛从今年起将轮流在深港两地举办。
信息首发:深圳湾国家公园要来了 深圳湾连续两年人流量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