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试教育的手段促进劳动教育实效
日前,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伟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学生最该补习的是 劳动课。 他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4月8日《光明日报》)
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多年来,也一直有人呼吁各方联手,着力改善。但不幸的是,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那么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何忧之有?最让人担心的恐怕还不是青少年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的低下(当然这也够让人忧心忡忡了),而是劳动教育的缺乏,导致在教育过程中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薄弱。众所周知,在劳动中、实践中进行人格与道德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合作精神、感恩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的教育中似乎也不缺乏这方面的课程,但多是空口白牙,纸上谈兵,动口不动手,实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谁也不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但劳动教育的缺乏,却使得这样的 人才 大量的涌现。当一群人乃至一代人,身上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类似的情况,就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显然,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共谋 的结果。全社会功利化的大氛围,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具体体现为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之下,劳动教育的空间极度逼仄。而独生子女政策又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剧了。
如此看来,似乎让人有些悲观,劳动教育真正受到重视和落实,要社会的大环境发生改观,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这不能成为无所作为的理由,学校和家庭还是可以做些工作的,而这些工作,也能促进大环境的改变。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何伟的一些建议可以借鉴。他提出要建立学生劳动记分考评体系,并把其作为学校评三好学生、保送升学的条件之一;同时要健全社会劳动教育载体,例如劳动培训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我认为这是可行的思路:既然应试教育如此强大,那么不妨 以毒攻毒 ,以应试教育的手段,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及其实效性。政府以及全社会也要舍得投入,创造硬件条件,建立劳动培训中心等设施,好让学生有地方去接受劳动教育。
家庭也是劳动教育主要的场所。对于家长而言,我觉得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观念更新。要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手段令家长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孩子将来的发展,学习成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劳动所能培养的种种品质则会有更大的影响。观念转变了,家庭的劳动教育或许更有希望。
信息首发:以应试教育的手段促进劳动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