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带来的“三大革命”
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
互联网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互联网技术也正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悄然对金融产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造成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革命:客户接入革命
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在“开户”后才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客户,因此物理网点的建设成为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重要瓶颈。例如根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制度,银行开户必须在网点柜台,虽然如今已有通过自助设备开户等变通方式,但金融业务对网点的依赖仍不可或缺。
如今数字金融普遍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的模式进行客户验证。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如P2P、直销银行、互联网基金等,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金融理财或投资业务。通过原始的身份证明及资金原路返回,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开户”问题。
第二个革命:服务渠道革命
在服务渠道方面,数字金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数字金融几乎实现了支付业务的无地域限制。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渠道,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物理网点、物理渠道对提供金融服务的约束。在第三方支付的刺激下,数字金融有效地解决了线上支付问题,这也从技术上支持了电商行业的跳跃式发展。让淘宝、京东、携程等企业成为世界顶级的互联网电商,实现了中国电商的繁荣。
互联网的繁荣使得我们在分析支付领域的普惠金融关键指标时,再也不用分析网点、ATM、POS机等的数量。网络覆盖到哪里,支付就到达哪里。配合POS、近场支付、线上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实现了基于场景的广泛覆盖支付,也就是真正广义概念上的、无物理设置限制的7*24全域性覆盖。
其次,数字金融几乎实现了金融产品营销的无地域限制。互联网对金融产生的另一个重大革命是金融产品的营销。因为互联网的无死角触达,使得客户购买任何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的渠道,通过商业银行的直销银行、金融机构网站、综合性金融超市平台等模式,得以完全打开。
只要消费者能够确认进入的是金融机构的官方渠道,就可以很便捷地在手机或网站上选择理财产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提供2%—4%的活期类“宝宝型”理财产品;4%—5%的定期理财产品也随处可见。收益更高的资管计划、信托计划,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只是风险相对较高。
最后,数字金融几乎实现了金融服务提供的无地域限制。除了大家熟悉的支付结算、存款理财等金融服务,目前在保险公司业务方面,渠道类IT公司像携程、阿里、京东等都分得了巨大利益。在某些方面,保险公司甚至沦为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端全部交给了IT平台。至于证券业务,以前红红火火的证券公司营业部风光不再,广大股民几乎清一色地通过手机或电脑炒股,证券服务完全互联网化。
在金融机构的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期货、基金七大牌照中,也许只有租赁业务受互联网的冲击最小,六大牌照原有的渠道优势和服务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虽然现在不再热衷于讨论互联网金融,但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研究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
更为重要的是,竞争不仅仅局限在金融机构业内,金融机构的准入壁垒也被悄然打破。耳熟能详的大型IT公司,如阿里、京东、携程、新浪、搜狐、腾讯等公司都直接或间接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刘强东、雷军、王健林在2017年初都曾表示要将金融作为2017年的重要工作,互联网带动下的新型金融竞争想来必然不会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局面。
第三个革命:客户画像革命
互联网时代另一个攻击传统模式的利器是大数据。传统金融机构依赖于自有信息收集渠道,利用大量的客户经理来获取客户个人资产信息、个人信用信息,虽有其他一些不同渠道作为客户信息的来源,但收集信息的标签数量也就几百个。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型IT公司在分析客户时,其标签数量动辄达到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
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客户的网站浏览习惯、手机使用习惯、个人出行习惯、个人就医习惯、个人网上购物习惯、个人社交习惯等,通过海量维度的数据收集,借助大数据神经网络分析,可精确了解每一个客户。根据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个人信用状况等信息,可以进行高精度客户画像。
这种多维度的、依赖于互联网信息的分析,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实时、持续等优势。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既可用于个人理财等金融服务的营销,又可用于个人授信的风险评估,金融服务的提供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同时,将客户置于社交、购物等各类场景中,既有利于判断客户行为的真实性,又容易实现过程跟踪。这对于解决一直困扰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授信成本高、风险高等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总之,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革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必将会重塑金融服务流程,并基于此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金融机构组织模式。数字金融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信息首发:数字金融带来的“三大革命”
数字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