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会寒冬亮相 国内产业暗藏风险
中国制造业正身处“寒冬”,机器人行业可谓难得的亮点。
11月23日,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走进展览会的现场,你可以看到两米高的擎天柱伴着音乐跳着《小苹果》,有多条腿、像蜈蚣一样的救灾机器人从你身边爬过,一台握着球拍、没有脑袋的小机器人在跟人打羽毛球……如果你觉得这像是科幻小说,正对着展厅入口播放的视频会告诉你:“机器人时代即将全面来临。”
201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从那以来,国内机器人产业便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之中。但在两位数的销量增长背后,潜藏着产业低端化、边缘化和空心化的风险。
在演讲中,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表示,2014年,全球共卖出约23万台工业机器人,年增长15%。其中,约10万台被用在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子行业,两者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中国去年一年卖出了5.7万台工业机器人,比2013年增长56%。他们预计,未来几年,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会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在2018年达到15万台。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工业机器人的现状,那就是‘增长’。”Arturo Baroncelli告诉上千名参会人员。
对此,中国政府充满希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对此次大会的批示中表示:中国要“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但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也有隐忧。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为止,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不到200万台,而中国一年的汽车销量就超过2000万台。”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称新松)的总裁曲道奎在给同行泼冷水时毫不留情,“作为一种产业或者产品,工业机器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新松是一家隶属中国科学院,制造各类机器人的科技企业。同时担任中科院教授的曲道奎表示,由于机器人缺少必要的感知系统和灵巧性,还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刚性需求”。现在,全球机器人的替代率只有大约0.6%,即99.4%的工作还需要人来完成。
他认为,虽然中国已有近千家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公司,但在质量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他表示,在可以看出技术实力的领域,中国企业还大幅落后于国外同行。他举例,多关节机器人可以看出机器人的复杂程度,焊接体现了作业难度,汽车则是工业机器人的主流市场,在这些领域,国外公司分别占据了中国90%、84%和90%的市场份额。而中国造的机器人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和主流市场的边缘。同时,在核心部件和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企业落后于人,存在技术空心化的风险。
“由数量、速度转变为真正的质量、内涵,这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曲道奎说。
但曲道奎并不怀疑,中国机器人产业潜力巨大。他表示,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在2014年的韩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对应的就有478个工业机器人。在德国和美国,这个数字分别为292个和162个。而在中国,相应的数字只有36个,相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同时相信,相比其他技术和产品,机器人没有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几乎看不到终点”。
“机器人应该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直持续下去。”他说。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工信部共同举办。大会包括论坛、展览和2015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于11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信息首发:机器人大会寒冬亮相 国内产业暗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