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2025年 北京市民小明的首都新生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也为首都发展带来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更成为生活在“皇城根儿”的老百姓关心的大事。
近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发改委、规划委、教研室的相关领导,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整合近一个月的采访和调研,记者尝试用“严肃的想象”,畅想10年后的首都生活场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开始发力。10年后,人们是否不再被北京的“大城市病”所困扰?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年7月,26岁的河北廊坊人小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拿到东三环一家高新技术研发公司的offer,成为一名北京市民。
小明的工作单位在东三环,他女朋友的工作单位在南二环,为了让女朋友上班更方便些,暖男小明把房子租在南二环。不过,小明并没有觉得每天上下班的“旅程”是一场战役,因为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人口规模实现了增速增量双下降。
2015年制定的目标是把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红线”之内。到了2025年,该目标已经完成。北京市常住人口始终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1276.3万人的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城六区人口在980万人左右。
地铁不再是来了一班又一班却挤不上去。即便不坐地铁,小明也可以打车上班,因为城六区数百米的堵车长龙已成过去时。
晴天的时候,小明还会刻意提前走出地铁,步行两站去上班。因为恼人的雾霾出现得越来越少了,而一抬头经常能看到蓝天白云。小明无需再定期购买防雾霾口罩,家里的空气净化器闲置了许久,困扰他多时的呼吸系统疾病逐渐好转。
当年大家热衷谈论的“APEC蓝”已经转变为“北京蓝”。碧空如洗的“北京蓝”之所以得以长时间停驻,是因为许多曾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被陆续淘汰,或者经过调整升级后进行了搬迁。
城六区早已不见燃煤锅炉房的踪迹,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逐年递减。四大燃气热电中心的建成,使得清洁能源在首都百姓生活中“大显身手”。北京还建立了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成为一道绿隔、二道绿隔之外的第三道“绿环”。
晚饭后,小明和女朋友喜欢去楼下散步。小明家所在小区的绿地面积增加,附近还新增了公园,家门口就能遛弯儿,还能看大叔大妈们聚在一起唱戏排曲。曾经的“宅男”小明,如今成了户外运动达人。他每天在公园跑步锻炼身体时,跟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熟络地打招呼。
每逢双休日,只要不加班,小明喜欢回河北老家看看。2025年,京津冀三地的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公交专用道、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里程数大增,高速公路一路畅通而且不收费。路况改善、高速路免费使得出行更加便捷,选择性也更加多样,这鼓励了更多北京市民到周边省市“周末游”。
即使不开私家车,小明和家人到天津和河北游玩,交通也十分便利。他们的北京公交卡,在天津和河北也同样可以使用,真正实现了“一卡通”。
小明去医院看病也不再是人山人海了,但是要提前查好就诊医院坐诊医生的时间表,因为医生可能去了河北燕达医院值班。
但是小明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新变化。他的女朋友曾经热衷光顾的批发市场大多搬迁至河北,在五环内很难买到“比网购还实惠”的便宜衣服了。曾经熟悉的卖家们都已经落户廊坊永清-西城动批市场,不过,新动批服装城面积更大,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小明的叔叔也曾在北京西直河经营石材生意,如今他把公司迁到了老家河北廊坊,当地的招商部门在缴税和租赁费用等方面向其提供了优惠政策。
此外,房地产业热度逐步降温,过去以房地产带动的建材、家居市场占用了首都大量空间,如今大部分迁到郊区和河北等地。
不过,小明跟大学好友只能在周末见面。他的好友小陈考取了北京市委的公务员,在通州区工作,另一位好友小王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频繁往返于京津冀三地之间,因为他所在企业的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则设在河北、天津。兄弟们只能在周末相约聚一聚。相聚地点常常在通州,因为小明还要顺路去看自己还在读大学的妹妹小兰。很多在京中央直属高校都在河北和天津办了分校,有的把本科教育整体转移至了河北。
外地的朋友来找小明玩,除了带朋友去游览名胜古迹外,他还会带朋友去“文艺”一把。而文艺青年不再仅仅聚集在“798艺术区”,他们有了新的“大本营”——北京齿轮厂老厂区。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工厂建筑群被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厂区“改头换面”成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信息首发:畅想2025年 北京市民小明的首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