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央企人事大调整 “三桶油”昨集体宣布换帅
三桶油 昨集体宣布换帅
五一 假期,网上流传着六大央企董事长将集体换人的消息。
昨天,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官方网站发布的最新公告,宣布了主要领导调整的权威信息。
其中,王玉普任中石化董事长、王宜林任中石油董事长、杨华任中海油董事长。
另外,鞍山钢铁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也宣布了高层人事调整消息。
人事调整
中石油:
王宜林任董事长
周吉平到龄退出领导班子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官方网站消息,5月4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王宜林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
王宜林,2003年开始出任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11年04月,调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中海油同日宣布:免去王宜林中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杨华任中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总经理职务。
中石化:
王玉普接棒傅成玉
中石化迎来正部级掌门
昨天下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式 换帅 ,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玉普接替64岁的傅成玉出任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到龄退休的傅成玉1951年生,是石油领域 老兵 ,曾担任中海油集团董事长,2011年4月调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据国务院部委人物库资料,王玉普现年59岁,长期在大庆油田工作,曾担任黑龙江省副省长,2013年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被明确为正部长级。
资料显示,目前国资委管理的112家央企中,有53家是副部长级,王玉普此番履新中石化,使得中石化集团成为国资委下属央企中唯一一家掌门人为正部级的央企。目前中国最知名的正部级央企是2013年铁道部被撤销后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 铁总 是中央管理(由财政部管理)的正部级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金10360亿元。
中海油:
杨华任董事长
之前已在中海油工作33年
昨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官网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杨华被任命为该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公告中称,当天下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召开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杨华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王宜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另有任用。
从简历可以看出,杨华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入职中海油,目前已在中海油工作33年。
业绩
三桶油 的一季报:净利大幅下滑
随着2015年一季报披露完毕, 三桶油 的一季报已经全部出炉,从业绩来看, 三桶油 一季度再次遭到油价下跌的重创,净利大幅下滑。
根据中石油的一季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03亿元,同比下降22%;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为61.5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受平均原油实现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勘探与生产板块实现经营利润172.99亿元,同比下降67.2%。
一季报还显示,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公司原油平均实现价格为48.87美元/桶,同比下降51.2%。
国际油价是决定中石油盈利的关键点,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勘探与生产。
尤为悲观的是,中石油还表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2015年一季度原油价格低位震荡,若2015年二季度价格水平延续低位运行,公司原油实现价格预期同比降幅较大。预计公司201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将发生大幅下降。
此外,中海油的一季报显示,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期内公司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355.4亿元,同比下降39.9%;平均实现油价为53.40美元/桶,同比下降49.0%;天然气的平均实现价格为6.68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5.5%。
实际上,从刚刚发布完毕的2014年年报来看,三桶油2014年的净利润已经受到油价下跌的影响,并不理想。
年报显示,中石油去年实现净利润1071.73亿元,同比下降17.30%;中石化实现营业收入28259.14亿元,同比下降1.90%;实现净利润474.30亿元,同比下降29.40%;中海油实现营收2746.34亿元,同比下降3.9%,实现净利润601.99亿元,同比增长6.6%。
银河证券研究员裘孝锋认为,随着油价的见底回升,中石化业绩在一季度继续筑底,后面有望逐季度好转。而中石油业绩将在今年一季度见底。
低油价对中石油业绩冲击明显,随着油价的逐步反弹,公司经营情况在二季度也有望好转。 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市场供大于求的特征仍然存在,油价依然在承压前行。
分析
国家石油公司改革的逻辑起点
□朱彤
多年来,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即俗称的 石油央企 因垄断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广为社会诟病。在 成品油断供 , 油价跟涨不跟跌 ,乃至 油品升级 等问题上,石油央企几乎都成为 千夫所指 。
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看,石油央企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油气体制改革不容回避的内容。在有关石油央企改革的讨论中, 拆分 与 合并 石油央企是其中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笔者认为,拆分和合并作为重构市场结构的一种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石油央企的问题。如果有关石油央企改革的讨论关注的重点集中在 如何拆分 或 合并 ,而对 我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石油公司 等基本问题不做探讨,那么新一轮国家石油公司改革的效果,可能不会像想象中那样乐观。
回顾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油气央企,即国家石油公司改革历史,以及围绕国家石油公司改革产生的争论,可以发现,各方对于国家石油公司改革的分歧一直很大。政府(和国资主管部门)推进国家石油公司改革核心目标一直没变,那就是要打造可以与国际石油巨头竞争和匹敌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
不同阶段的拆分、合并,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但事实证明,靠抑制国内竞争和牺牲国内效率的方式,十五年来我们也没有培育出国家石油公司足以与跨国石油公司匹敌的竞争力。部分学者、地方油气企业和民企希望通过拆分方式打破垄断,获得市场准入机会。消费者希望引入竞争降低油价。而具有行政垄断地位的油气央企则抱怨政府干预太多,决策不灵活,不利于企业经营,希望进一步改革获得更大的经营 自主权 。
这些反映不同利益诉求的分歧和争论难以调和是很正常的。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家石油公司改革过去十五年来的推进结果是:表面反映的是政府主导及其诉求(企业做强),其实实现的是央企的垄断利益最大化(大而不强)。新一轮国家石油公司改革如果依然局限在 合并方案 上做文章,在破除导致国家石油公司患上 软骨病 的行政垄断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恐怕走不出 大而不强 的轮回。
要防止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需要主导国家石油公司改革的政府有关部门能够跳出利益纠葛的局限,将改革的重点从 拆分合并 问题转移到 我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石油公司 ,以及 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国家石油公司的商业目标和非商业目标各得其所 等根本性问题上来,尽量避免见招拆招式的改革措施。简而言之,围绕培育真正属于 国家 和 全民共享 的国家石油公司,应成为是国家石油公司新一轮改革的逻辑起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信息首发:多家央企人事大调整 “三桶油”昨集体宣布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