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培坤的眼里,实验室的生活很单一却不枯燥
在朱培坤的眼里,实验室的生活很单一却不枯燥,因为自己一直有强大的理想在支撑着。
朱培坤说,他研究的东西开启了高等植物群体基因改造的时代,不仅能够创新农作物的品种、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人口普遍存在的营养匮乏现状,而且还能够增加粮食产量。 这些不是转基因产品,而是天然染色体杂交的产物 他强调。直观地说,在盐碱地上产粮食,就是在玉米中添加适应在盐碱地上生长的大米草基因,大米草是一种可以在盐碱滩涂上生长的植物,与其进行染色体杂交后,带有大米草这种生长特点的玉米就能够在盐碱地种植了。据估算,盐碱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26%,如果能将技术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全球粮食产量将大大增加。 ...
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的发明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学术理论的奠基人,高等植物多基因改造的开拓者。应用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创造出豌豆& 玉米、小麦& 玉米、水稻& 玉米、高粱& 水稻、大米草& 水稻、玉米& 水稻和玉米& 小麦等一系列新类型粮食作物。相继发表《多基因工程试论》、《高等植物纲间杂交的探索》、《植物遗传工程转化学初探》和《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 & 染色体杂交》等学术文章。由山东泰山科技专着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海内外目前唯一的一本高等生物(植物)染色体杂交的专着《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印刷中)水稻& 玉米(百绿珍宝112)和小麦& 玉米(百绿珍珠49)在2009年和2010年相继获得农业部授予的新品种权。首创多项免疫化学测定技术,并发表在《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1983年5月出版我国第一本免疫酶技术专着& & 《免疫酶技术》;2008年12月出版《免疫酶技术原理和应用》,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免疫酶技术专着并在2009年7月获 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信息首发:在朱培坤的眼里,实验室的生活很单一却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