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电子废料蜕变高端艺术品
观众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拒斥的电子垃圾,经过物理形态的变化,竟沉淀出美学价值,蜕变为人人钟爱的事物。
杨光作品《玩偶系列之架上的小恐龙》。
雕塑一定高贵冷艳吗?展览现场,小朋友们把雕塑作品当成玩具
展厅列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件——— 银灰色、散发着镀金光芒的香蕉、菠萝、哈密瓜在虚掩的玻璃柜子中静静陈放着;生着长长犄角的鹿头悬在墙上,与观众目光相对,像在若有所思地探望什么;被四方木架、两张吊板支撑在空中,被悬钩倒挂住的一块棕褐色“猪扒”,又是人们最喜欢的合影背景板;“骷髅头”模样的兵马俑、肌肉鼓鼓的手臂和肢体———总之,这些集合了肖像、盆栽、果脯等多种造型的雕塑作品,放到一个狭小的展厅中已属浪费,它们似乎更应该成为公园、购物场所、时尚派对的衬托和点缀,但这些以假乱真的物件,已经足以迷惑人们辨认力有限的肉眼,如果没有注意到物件表皮上星星点点的电子纹路,你根本分不清这些究竟是金银玉石锻造而成的杰作,还是电子废料改造而成的惊艳手笔。
“小朋友特别喜欢恐龙和瓜果造型的雕塑。”展厅中,杨光欣慰地看着幼龄观众在他的杰作下蹦蹦跳跳,“他们把雕塑视作一件卡通,一件玩物,如影随形地亲近它们,这便吻合了我当初的设想。”
这是杨光藏伏在展览中的一道“关子”,如今,观众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拒斥的电子垃圾,经过物理形态的变化,竟沉淀出美学价值,蜕变为人人钟爱的事物。它是一部微型的城市寓言,隐喻着一个简明的道理———废弃物件的循环再生,可以回收到艺术的生产链中,从而维护城市生态的完整。一个工业环境中淘汰下来的产物,还可以在艺术环境下涅槃重生,这样的创作实践,也让“生态雕塑”这一崭新名词应运而生,充盈到艺术词库的新条目之中。
“生态雕塑”不仅刷新了艺术的材质,亦刷新了创作观念,让“可持续发展”一词有了新的诠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不仅仅只是在社会的经济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同时还应体现在艺术活动中,成为雕塑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反思传统的雕塑材料,不难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消耗性的、不可再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雕塑材料也是不可持续的,理论上,它终究有耗尽的时候。过去雕塑家对传统雕塑材料的使用实际上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深圳公共艺术中心总监、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的话掷地有声。
的确,树木的砍伐、金属的冶炼、石头的开采等等,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生态文明日趋重要的今天,如果仍然不加节制地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雕塑材料,只会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雕塑家需要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转变观念,重新开拓出新的材料渠道。而如何有机的、生态的植物也能作为一种雕塑材料?正是当今生态雕塑家所关注的课题。”孙振华补充。
而杨光的创作,无疑给出了一个“拓展新材质”的示范样板。他利用废弃电路板作为雕塑材料进行创作,实现了资源转化和废物利用的最大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雕塑材料来源的渠道;同时,他洞悉电路板特殊的肌理和质感,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开凿了属于他自己个人名义的艺术新领域。
“生态雕塑”向“地景艺术”升级,才能与公共空间发生深度互动
应该说,“变废为用”仅仅是生态雕塑的初级状态,生态雕塑发展到高级阶段,应当成为“地景艺术”,朝更开阔的公共空间进军。生态雕塑甚至可以矗立于公园、商场、学校、小卖店,成为它们的点缀物,或者独立地在城市中找到安身栖居之地,成为人人景仰、向往的“地标”。
信息首发:华强北电子废料蜕变高端艺术品
华强北 电子废料 高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