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休假”成不能承受之重(3)
国家将中秋、端午、清明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旨在增强节假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然而,在重视节假日的同时,相关部门将周末双休日与节假日 挪 在一起, 凑 出小长假,也衍生出了不少社会问题。
首先, 扎堆 放假,必然导致 扎堆 出游,质量难保障。201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约有7.4亿人次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出行。9月30日当天,全国道路旅游运输量就达到8560万人,超负荷的流量让多地 高速路 变 停车场 ,全国各大知名景区人满为患, 看景 变成了 看人 。
相对集中的人流物流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统计数据显示,同样在201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此外, 挪假 所导致的节前节后集中上班,在法律上遭到诟病,律师表示,2013年节假日安排中部分放假调休安排导致劳动者一周连续7天上班,与我国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相冲突。
有专家建议,在放假安排上,可以 放权 给单位。鉴于国务院的放假安排只是指导意见,各个部门或单位完全可以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员工诉求,适当调整工作日和休假期。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自《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施行以来,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三成 上班族 可享受带薪休假的待遇,超过四成人对自己休假状况感到不满或无奈。
中国式休假 再引拷问休息福利如何不再成负担
拼 出来的长假究竟有多 实惠 ?据网友统计,2013年节日和纪念日加起来总共放假29天,但实际法定节假日只有11天,剩下的18天都是从周末 借 来的。这样算下来,不但没有多休,反而比去年还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这种看上去美妙实际上 坑爹 的放假安排,也引发了人们不满,在质疑 就按照日历休假不行么 的同时,有人不无怨气的直言 让 调休滚出假期界 。
甚嚣尘上的抱怨,让人们不得不面对 中国式休假 引发的深层次拷问, 挪 来的长假,之于国人而言,更多的是福利还是负担?当 放假变得很累 成为一种普遍反应,揭示的则是当前假期安排与百姓需求的不匹配。
假期设置如何 合理化 ?支招的声音亦层出不穷,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蔡继明曾提议不要随意挪用双休日,而是取消小长假,推行长周末,把假日自然而然地和周六日连在一起。他介绍:五一、元旦,和周六、日凑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如果把 五一 假日改为 五月首个周一 ,就可以跟上一个双休日连在一起放假,这也是 五一假期 。
有评论指出,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 黄金周 拼假制度,已与当下时代需求不符。一方面 以假期促消费 的思路催生了长假,但是 挪用双休日 则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对劳动者尊重的缺失。另外,当前国人的休假,仍是通过 国家法令 来保障,国家安排的假期是能够被用人单位唯一采纳的相应的福利。人们的焦虑在于:当大多数的福利制度都被选择性操作的时候,国家的法定假日成为唯一有保障的福利,自然假期亦显得分外宝贵。此时,面对假期的拼凑与调整,人们不得不 斤斤计较 同时倍感忧虑。
夏学銮认为,法定假日的安排,应当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人们的现实需求在不断的变化,相应的公共政策也应对此做出反应,而不是成为一种 惯性 而一成不变。
信息首发:“中国式休假”成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