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老大哥刘晓光去世 生前为自己想好了墓志铭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晓光在北京市计委任职,手握审批权。有一次忙到半夜快两点才下班,发现门口站着一个陌生人在等他。
陌生人说:“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
刘晓光问:“这个项目需要投资10个亿,你有吗?”
“你批了我就有。”
于是,刘晓光没有为难对方,很快完成审批、签字,陌生人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的名字叫作潘石屹。
昨天夜里,潘石屹发了长篇微博,证实了这段往事。他说那是在1992年,他第一次来北京开发项目,也是第一次见到刘晓光。当时刘晓光对他说,大冬天的别冻着了,明天下午你来我办公室吧。
刘晓光(左)与潘石屹
冯仑也是跟北京市计委打交道才认识了刘晓光,从认识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刘没有用官僚的程式和语言把人拒之门外,更不会用官僚的那种目光去审视你,他会设身处地地替你着想,帮你解决问题,关心你的项目和企业。
冯仑在微信里说:“晓光的光辉,在于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别人太多的关爱和感动。”
2008年之后,刘晓光患上了帕金森症,平时不吃药时,手、脚和头都有些失控的抖动。他找了一些日本的新药来治病,可是按规定,这些药费不能报销。刘晓光本人没什么钱,于是潘石屹等几个朋友出钱,凑足了药费。潘的一位同事说,(刘)当了这么多年房地产商,自己竟然连药费都没有?潘石屹回答说:“是真的,他工作的房地产公司是国营全资的,晓光一直清白、廉洁。否则,抓起来了好几次,早就出不来了。”
刘晓光身上综合了三重标签:企业家、共产党员和前官员。他曾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总经济师,30多岁就当上了副局级干部,当时被认为是政坛的一颗新星。但在1995年,年届不惑的他“奉命于危难之间”,由政转商,出任首创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北京市将财政局、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集团资产总额虽然高达97亿元,但营业收入只有两个多亿,净利润才2000万元。最困难的时候,账上只有300多万周转资金,下面却有170个大小企业嗷嗷待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从企业名字就能看出,正是因为没有家业,才要去“创”。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算好的局面,刘晓光说:“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里,我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但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国家需要我。我也转变了思想,有了实业报国、商业报国、技术报国的志向。”
信息首发:地产老大哥刘晓光去世 生前为自己想好了墓志铭